咕咚来了:为那抹未被岁月埋没的锋芒

首页    0-99社区    咕咚来了:为那抹未被岁月埋没的锋芒

咕咚来了:为那抹未被岁月埋没的锋芒

朵朵爸爸/

流火的七月,成都没有想象中炎热。而绵延了一周的阴雨天气从“咕咚”大部队抵达的那天就基本转了晴,似乎也预示了此行先抑后扬的好运气——烦恼总会有的,不过不在最后。

 

作为小橡树社区艺术团的一员,“咕咚来了”是率队专程来参加中国第一届奥尔夫音乐教育大会,作为压轴嘉宾参加闭幕式演出的。这是“咕咚来了”第一次集体出行,终于能有机会来次团队建设,大家都很兴奋。成都行号角一吹,“咕咚”们一呼百应,积极响应组织召唤。那些实在未能成行的伙伴们也都在群中远程支持,给“身在前线”的先锋队员们加油鼓劲。

 

演出:从惊心动魄到胜券在握

演出成功,是此行的首要目的。咕咚们平时嘻嘻哈哈,但内心都是对自己有要求的人。对我们来说,排节目向来是个纠结的事儿,为了追求最棒的表演结果,我们经常要把节目打磨到最后一刻,经常调换版本,为此,身为专业鼓者的杨冬老师也经常被我们搞得精神崩溃。本次成都行的表演也没有成为例外。

 

为了演出成功,我们提前两天就抵达了成都,不知道是不是四川人吃辣的原因,成都几天所乘坐的出租一般开的都比较疯狂。作为10年的老司机,居然在落地的第一辆车上就晕车了,这个下马威是否就预示着,想登上成都的舞台,不拼是不行嘅?

 

然而,在踏上成都的土地之时,每个团员心中的节目,仿佛还是各式各样滴。因为在出行前,尽管我们已经连续两周天天彩排,把复杂的鼓点烂熟于心。但为了追求最佳演出效果,演出方案接连数天几易其稿,离开北京前最终定下的节目方案,似乎依然不是那个能让我们嗨翻全场的真命天子。

 

彩排是在演出前一天的傍晚进行的,因为租借预算以及大会协调的原因,我们的器材要在彩排前几个小时才能到位。我们娇小但强悍的队长押着一车价值千金的鼓回到酒店,其他成员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好所有道具,在一个会议室里开始了第一次排练。

 

到现在还对那次彩排记忆深刻。一群人一起敲鼓其实是特别需要磨合的活儿,每人的个人技术都得过关不说,十个人的鼓哪怕有一个人有一丁点儿差错,无论是节奏不稳,还是记错了鼓点,在不该出声的地方冒了头,对于整场节目来说,都是大失误。这样的高标准加上大家有几天没摸鼓,在成都的第一场排练堪称乱成一团。

 

首场排练的不整齐,节目方案的不尽如人意,让所有人脸上蒙上了一层冰霜,队长脸色更是难看,草草练了几遍就准备了晚上的总合练,然而所有人心里都知道,效果差的没边儿。总彩排时的效果可想而知,尴尬,是对当时彩排状态的最好诠释,此时离正式上台不足一天。

 

从团队成员凝重的表情就看得出来,大家的心情都跌至冰点。没一起闯过难关的团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团结,可咕咚知道。当时时间是晚上将近10点,除了要上楼哄娃睡觉的几人,其他人自发的留下继续打磨节目。压力之下,大脑通常都会呆滞,但如果扛住了压力,大脑会以10倍的转速回报你。咕咚们的大脑就这么开了挂,最佳的节目方案就在这临近演出的巨大的压力下,在不敢敲鼓只敢比划的窘迫下,横空出世。

 

演出前那一晚,咕咚们是过了0点才回到房间的,还有娃睡眼惺忪地在等待。凌晨2点,鼓队最年轻的成员小义还在完善互动节奏。742分,队长发出集结号,并冲破种种障碍在酒店内寻找二次彩排的地点。

 

第二次彩排是在一个狭窄的电梯间用非常低的音量进行的。下午就要演出了,互动的部分还在一遍遍调整。这时就看出平时的功底了,出发前连续两周的排练没有白费,无论方案怎么调整,队员们都能不经练习,用最快的时间get到鼓点的变化。经过前一晚的魔鬼练习,我们的鼓点已经整齐划一了,路过的围观群众欢快地随着我们压抑的鼓点扭动身体。那一刻,我大概知道了,我们能行。

 

排练快结束的时候,我还在跟大师姐打磨着互动的部分,但我已经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,大师姐估计也不知道了。那个时候的心情是,子弹已经发出,我们能做的,也就是让它飞了。两个小时后,穿着鼓队统一队服的我们,踏上了这个在前一晚还让人尴尬的舞台。

 

鼓队是开场第一个节目,因此当我们昂首挺胸、敲着鼓拍着手跑上舞台时,面对的是仍然停留在讲座mode中的观众,场子冷得实在可以。好吧,困难就是为强者准备的,咕咚就是来把场子炒热的。我很难用语言描述当时嗨到什么程度,反正演出完,我的嗓子都喊哑了。观众呢?在互动中全场躁动的观众们把手都拍疼了。更别提我们炫酷有趣的宣传片播完之后再次返场,观众的欢呼声要把房顶掀翻了。

 

负责热场的鼓队,一不小心把现场点着了!

 

演出后在电梯间,有个参会的观众认出了我,并惊讶于作为业余的、半路出家的、平时有另外别的生活的我们的表演水平,这种肯定,让人感觉脚下生风,飘。

 

 

 

不止是鼓队

团队生活并没有因为成功演出而结束,相反,演出成功应该是拉开丰富成都行的序曲。

 

演出结束后的那天,恰巧是朵朵生日,她早就期待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日会,邀请特别特别多的伙伴,吹蜡烛,吃蛋糕,做游戏。但为爹我一直心里打鼓(实际也在打鼓),这个异地生日趴,自知要黄,在18号的时候,抽空去订了个生日蛋糕,但也仅此而已了,因19号的落脚点远在都江堰的郊区,场地、环境未知的条件下,脑洞再大的我,也感觉难以实现。好在我平时比较擅长跟闺女道歉,这次也已经做好了准备。

 

19号当晚我们到达住地,天下着大雨,潮气弥漫,房间狭小,我去餐厅走了一趟,地上有点油油腻腻的,餐桌属于80年代饭店的标配,房顶低矮陈旧,灯光昏暗,服务员眼神呆滞目光游离,我怀疑这种环境有没有能力承办生日聚会,哦对,当时的想法是肯定的,绝无可能。

 

然而的然而,故事并没有以我的道歉而悲剧收场,伟大的打击乐团,咕咚来了,这个可塑性极强的团队,除了可以承接影片拍摄、服装设计、道具制作、舞台灯光设计等工作外,没想到还能筹备布置聚会现场,简直是逆天般的存在,在万能“姥队长”的带领下,在小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,生日趴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的准备着,让我感动的是,我无论是态度上还是行为上都已经放弃,但队友们一直在努力推进,并不断执行。

 

完美的生日趴,小伙伴,蜡烛,蛋糕,气球,还有LED灯点缀(鼓队表演时使用的道具),生日歌响起的时候,我看到了我闺女眼神有点游离,我知道她不是走神,而是在努力记住此时的一切,这一刻,咕咚来了是仙女,魔法棒一挥,就给了灰姑娘一个梦想中的世界。

 

在回京的路上,女儿对我说,我还想再来成都,和他们一起。“咕咚来了”不止是支鼓队,更像一个有爱的大家庭。

时光不停,回忆不老

 

 

 

从成都归来已经一个月,我自己带着朵儿的这趟旅行简直像现实版的《爸爸去哪儿》(或者《爸爸经常去哪儿》),赵雷那首《成都》里怎么唱的来着?“分别总是在9月”。这个9月,朵朵确实要跟小橡树分别了。正式成为小学生的朵朵时常跟我念叨,还想回到小橡树,很想念老师们。毕业季让每个离开小橡树的娃都恋恋不舍,但与歌里不同的是,回忆里满满的都是幸福和开心,愁的是不能回到那么美好的时刻。

 

值得欣慰的就是,对于朵朵来说,小橡树还有艺术团,对于我来说,还有咕咚来了。

 

小橡树的家长社团其实是特别神奇的存在,一般在小橡树,或者自从当了爹妈,家长之间都是通过孩子彼此认识,彼此的称呼也都是朵朵爸、果果妈。但只有在家长社团,包括鼓队、合唱团、舞蹈队,我们都是家长彼此先熟悉,这种先后顺序,让我们有种同学、同事甚至战友的感觉。我们不止是XX爸、XX妈,我们还有队长、队副、姥队长、姥姥队长、政委、CFO、三个爸爸、灵魂鼓者、天才组等这些可爱“昵称”,我们的话题也绝不只局限于孩子教育方面的经验交流(当然这也是重要话题之一),我们还有共同的回忆,有一起排练的辛苦,更有同样的目标和愿景,这一切的一切,糅合在一起组成了这个激情迸发,疯人肆虐的“咕咚来了打击乐团”!

 

“咕咚来了”让我们感受到,没被岁月埋没的锋芒与激情,是亲子教育中无比宝贵的财富。

 

小橡树鼓队“咕咚来了”本学期尚有极少量名额,欲报名者速速与队长樱桃妈联系,联系方式:18611282080

 

 

2021年12月20日 09:59
浏览量:0